您的当前位置:鲁班培训-一建培训,二建培训,监理,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 复习备考 > 历年真题 >
2014一级建造师培训通信与广电讲义(七)
作者:鲁班培训 来源:鲁班培训 浏览: 添加日期:2015-07-14
1L411103广播声学技术
―、声音广播的相关声学知识(考试重点)
1. 声音的基础知识: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Hz。 声源具有方向性、 反射和折射、
衍射和散射等传播特性。声音的特性是由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要素来描述的(2010真题考
点) ,响度与声波的强度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则与波形有关。
(2010)声音是通过空气或其他媒质传播形成声波,其特性通过(ACE)等要素来描述。
A.响度 B.乐音
C.音调 D.噪声 E.音色
参考答案: ACE
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 音调: 听觉分辨声音高低的一种属性, 纯音的音调和它
的频率有关,也与它的强度数据迁移数字化上载元数据有关。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
构不同, 即使它们发出相同音调和相同响度的声音, 人耳也能辨别其差别, 即它们的音色不
同。 相同音调的声音, 它们的基频是相同的, 但其谐波次数和幅度会有差异, 频谱结构也就
不同,构成音色的差异。人耳对3000〜5000Hz的声音感觉最灵敏。
2. 立体声原理
(1) 双耳定位: 双耳除了对声音具有响度、 音调和音色三种主观感觉外, 还有对声源的定位
能力, 即空间印象感觉, 称为对声源的方位感或声学的透视特性。 人的双耳能辨别声源的远
近, 对声音有纵深感, 在室内主要是由于直达声与连续反射声之比不同引起的。 用双耳收听
可以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 称为双耳定位(2011真题考点) 。 双耳定位的重要依据是声音到
达两耳的时间差。
(2011) .用双耳收听来判断声源的远近和( ),称为双耳定位。
A.内容 B.方向
C.直达 D.反射
参考答案: B
(2) 立体声的拾声: 双声道立体声采用两个传声器拾取声音, 全部信号由这两个传声器共同
拾取,然后产生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
(3) 立体声的听声: 重放立体声时的最佳听声位置, 是在以左、 右扬声器连线为底边的等边
三角形的顶点处。 控制混响时间可以在房间内安装窗帘或幕布等方法。 在扬声器对面的墙上
应挂上幕布,以减少反射。在立体声放音时监听音箱应当置于人耳髙度(约1.2m ) 附近。 听
音室或立体声控制室的混响时间在0.3s左右(2011真题考点) ,背景噪声满足噪声评价曲线
NR-15。
1L41H04演播室灯光技术
一、电视照明的电光源
1. 电视照明电光源的要求
( 1 ) 色温均匀稳定,显色性良好,调光改变工作电压,色温和显色指数也能稳定。
( 2 ) 发光亮度高,且光通量稳定,效率高,热耗散低。
( 3 ) 电光源电路简单,能瞬间重新点亮。
2. 电视照明电光源的性能指标
( 1 ) 额定电压和电流。 ( 2 ) 额定功率。 ( 3 ) 光通量和发光效率。 ( 4 ) 色温。 ( 5 ) 显色
性。 ( 6 ) 全寿命和有效寿命。
3. 电视照明灯具的分类:分为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和激光等类型。
二、演播室灯具
灯具作用一是支撑光源, 二是对光源的出射光线进行控制, 实现光通量的再分配、 光束
范围和光线软硬性质等的控制。一般分为聚光型灯具和散光型灯具两大类。
三、电气调光设备
1. 电气调光设备的概念: 电气调光设备主要是通过控制电光源的工作电流的方式(2012真题
考点) ,而实现对灯光强度的控制。
。
1L411110广播电视传输和监测系统
1L41111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与系统
二、中短波广播发射技术(考试重点)
(一)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基本结构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主要设备是广播发射机和天馈线系统, 节目传送设备包括卫星地面接
收站、 微波机房、 收转机房和光缆电缆信号解调机房。 电源设备包括变电站和配电间(主备
两套),冷却设备包括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还有监测监听设备。
(二)中短波广播发射的特点
中短波广播发射机测试项目中三大电声指标:非线性失真、音频频率响应和信噪比
(2007、 2009、 2013真题考点) 。 其他技术指标:谐波失真、载波跌落、载波输出功率变化、
频率容限、调幅度、整机效率、杂散发射和稳定性与可靠性等。
(2013)中短波广播发射机测试项目中的三大电声指标是非线性失真、频率响应和( )。
A.灵敏度 B.调幅度
C.载波跌落 D.噪声电平
参考答案: D
三、模拟电视发射技术(考试重点)
(一)电视发射机基本组成
电视发射机普遍采用低电平中频调制方式。 在进行功率放大时, 图像和声音的射频信号
可以通过两个信道分别放大, 也可以通过一个通道共同放大, 电视发射机在系统组成上分为
分别放大式(双通道)电视发射机和共同放大式(单通道)电视发射机。
(二) 电视发射机的主要特点: 电视发射机采用残留边带幅度调制, 信号有正极性调制和负
极性调制, 发射机功率用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来描述, 声音信号采用调频方式, 声音载频和
图像载频的差值是一个定值,可用整机的幅频特性来分析其传输特性。
(三)电视发射机测试项目
指标分类: 双通道或分放式发射机可按图像发射机指标和伴音发射机指标来分, 单通道
或合放式发射机可按一般特性和传输特性指标来分。
1. 一般特性:包括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输入特性包括视频和音频输人端的电平和阻抗,
输出特性包括输出功率、影声功率比、工作频段、载波稳定度、调制制式、输出负载阻抗、
无用发射及已调信号波形的稳定性(输出功率变化和消隐电平变化) 等。
2. 传输特性(2006真题考点) : 包括图像通道传输特性和伴音通道传输特性, 图像通道的传输
特性包括线性失真、 非线性失真和无用调制等, 伴音通道的传输特性包括音频振幅一频率特
性、音频谐波失真、调频杂音、内载波杂音、调幅杂音和交叉调制等。
五、调频广播发射技术
(二)调频广播的特点:线性失真小、没有串信现象、信噪比好、能进行髙保真度广播、 效
率高、容易实现多工广播、覆盖范围有限和“门限” 效应及寄生调频干扰。
六、 天馈线系统: 广播中波天线主要有垂直接地天线和定向天线, 广播短波反射天线主要有
水平对称振子天线、 笼形天线和同相氷平天线, 接收天线主要有菱形天线和鱼骨天线, 主要
特性参数有天线方向性系数、天线效率、天线增益系数、天线仰角和天线工作频率范围。
馈线的主要指标是反射系数和行波系数, 天线的主要特性参数(2006真题考点) 有: 天线
方向性系数、天线效率、天线增益系数、天线仰角和天线工作频率范围。
七、辅助设备
(一) 冷却系统
(二)假负载:当发射机需要调整和功率计需要校正时,假负载为发射机提供一个标准的负
载电阻,并能承受发射机送来的全部功率。
(三)调试监测和控制系统
(四)配电系统:为了不间断地向各种设备供电,防止因断电造成停播,发射台一般有两路
电源,用一备一,一般设有UPS系统和柴油发电装置(2007真题考点) 。
1L4H112广播电视有线传输技术与系统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要求
(一)有线电视系统组成:
1. 前端机房;
2. 干线传输系统;
3. 用户分配系统
(二)数字有线电视的优点:
1 . 收视节目多,内容更丰富。
2 . 图像和伴音质量更好,伴音更为悦耳动听。
3 . 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更为充分。
4 . 开展双向与多功能业务成为可能。
5 . 电视信号的有条件接收变得更为容易。
二、数字有线电视的传输模式
1 . 有同轴电缆传输、光缆传输和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 传输三种模式,其中HFC模式
是我国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 即干线部分为光缆, 分配网部分为同轴电缆, 二者结合点称为
光结点。
1L41H13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与系统
一、 传输系统的组成: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就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节目传输, 一颗大容量
的卫星可以转播100〜500套数字电视节目。
(二) 组成部分的作用(2010真题考点) : 1 . 同步卫星和转发器。 2 . 测控站。 3 . 地球接收站。
4. 上行地球站。
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组成
(二) DVB-S直播数字卫星电视系统: 1. 前端系统。 2. 传输和上行系统。 3. 直播卫星。 5. 用户
接收系统。
1L411114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二、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组成
1. 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对我国对内、对外的无线广播、地面电视传输和覆盖网进行监测,
主要由数据分析处理中心、监测台、遥控站组成(2011真题考点) 。
三、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工程内容
(二)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工程内容: 安全监测、质量监测和内容监测三大功能。
1L412000通信与广电工程施工技术
1L412010机房设备及天馈线安装要求
1L412011机房设备安装的工艺要求(考试重点)
一、铁件安装
铁件安装或加固的位置应符合设计平面图的要求。 安装的立柱应垂直, 垂直偏差应不大
于立柱全长的1‰(2006、 2011真题考点) ;列间撑铁应在一条直线上,铁件对墙加固处应符
合设计图要求。
(2006) 工程完工后,公司组织交工前的预验,检查中发现:架高2.6m的DDF架垂直偏差为
3.4mm, 3m长的过桥走道两端高度差为8mm, 2.6m高的立柱垂直偏差为2.6mm
二、电缆走道及槽道安装
电缆主走道及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规定, 左右偏差不得超过50mm。 水平
走道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 水平度每米偏差不超过2mm。垂直走道应与地面保持垂
直并无倾斜现象, 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走道吊架的安装应整齐牢固,保持垂直,无歪斜
现象。
三、机架设备安装
(一)竖立机架
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平面图的要求。机架的垂直偏差不应大于机架高度的1
‰。 调整机架垂直度时, 可在机架底角处放置金属片, 最多只能垫机架的三个底角。 一列有
多个机架时,应先安装列头首架,然后依次安装其余各机架,整列机架允许偏差为3mm,机
架之间的缝隙上下应均匀一致。机架、列架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二)子架安装:子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保证子架接线器插接件的电
气接触良好。
(三)机盘安装(2012案例真题考点: 指出机盘安装注意事项) : 安装前应核对机盘的型号是
否与现场要求的机盘型号、 性能相符。 安插时应依据设计中的面板排列图进行。 插盘前必须
戴好防静电手环,有手汗者要戴手套。
(四)零附件安装
(五) 安装分路系统、 馈管安装前, 应核对环行器的工作频段及环行方向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螺穿行方向应对准天线所在方向。 安装馈管时必须使用专用力矩扳手, 防止用力过大使
馈管变形。
(七)安装总配线架及各种配线架:总配线架底座位置应与成端电缆上线槽或上线孔洞相对
应。 跳线环安装位置应平滑、 垂直、 整齐。 总配线架滑梯安装应牢固可靠, 滑轨端头应安装
挡头,防止滑梯滑出滑道。滑轨拼接应平正,滑梯滑动应平稳,手闸应灵敏。
四、缆线及电源线的布放
(一)电缆布放
1 . 电缆的规格、路由走向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规定,电缆排列必须整齐,外皮应无损伤。
2 . 电源线和电缆必须分开布放,电源电缆、信号电缆、用户电缆与中继电缆应分离布放。
电源线、地线及信号线也应分开布放、绑扎,绑扎时应使用同色扎带。
3 . 电缆转弯应均匀圆滑,转弯的曲率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5倍。
4 . 线缆在走线架上要横平竖直,不得交叉。
5 . 布放走道电缆可用麻线绑扎。 用于绑扎的麻线必须浸蜡, 绑扎后的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
外观平直整齐,线扣间距均勻,松紧适度。布放槽道电缆可以不绑扎,槽内电缆应顺直, 尽
量不交叉。 在电缆进出槽道部位和电缆转弯处应用塑料皮衬垫, 防止割破缆皮, 出口处应绑
扎或用塑料卡捆扎固定。
6 . 同一机柜不同线缆的垂直部分的扎带在绑扎时应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7 . 使用扎带绑扎时,扎带扣应朝向操作侧背面,扎带扣修剪平齐。
(二)光纤布放
1 . 槽道内光纤应顺直、不扭绞,拐弯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光缆直径的20倍。
2 . 槽道内光纤应加套管或线槽进行保护,无套管保护处应用扎带绑扎,但不宜过紧。
(三)电源线敷设
1 . 电源线必须采用整段线料,中间不得有接头。
2 . 馈电采用铜(银)排敷设时,铜(招)排应平直,看不出有明显不平或锤痕。
3 . 铜(铝)排馈电线正极应为红色油漆标志,负极应为蓝色标志,保护地应为黄色标志,
涂漆应光滑均勻,无漏涂和流痕。
五、设备的通电检查
(一)通电前的检查
1 . 卸下架内保险和分保险,检查架内电源线连接是否正确、牢固无松动。
2 . 机架电源输入端应检查电源电压、极性、相序。
3 . 机架和机框内部应清洁,有无焊锡(渣)、芯线头、脱落的紧固件或其他异物。
4 . 架内无断线混线,开关、旋钮,继电器、印刷电路板齐全,插接牢固。
5 . 开关预置位置应符合说明书要求。
6 . 各接线器、连接电缆插头连接应正确、牢固、可靠。
7 . 接线端子插接应正确无误。
(二)通电检查
1 . 先接通机架总保险,观察有无异样情况。
2 . 开启主电源开关,逐级接通分保险,通过眼看、耳听、鼻闻注意有无异味、冒烟、打火
和不正常的声音等现象。
3 . 电源开启后预热一小时, 无任何异常现象后开启高压电源, 加上高压电源应保持不跳闸。
4 . 各种信号灯、电表指示应符合要求,如有异常,应关机检查。
5 . 个别单盘有问题,应换盘试验,确认故障原因。
6 . 加电检查时,应戴防静电手套, 手套与机架接地点应接触良好。
六、设备的拆旧、搬迁、换装
(一)拆除旧设备
1 . 拆除旧设备时, 不得影响在用设备的正常运行。
2 . 应先拆除电源线、信号线(2013真题考点) 。拆除时应使用缠有绝缘胶布的扳手,并将拆
下的缆线端头作绝缘处理,防止短路。
(2013)设备拆迁时,应首先拆( )。
A 信号线 B 电源线
C 光纤 D 机柜
参考答案: B
3 . 各种线缆拆除后应分类盘好存放,最后拆除机架。
(二)设备的搬迁、 换装与割接(2010案例真题考点: 说明本工程电源割接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1 . 微波设备搬迁前应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申请停电路时间,提前做好新机房的天馈线系
统、电源系统、走线架及线缆的布放准备工作。
2 . 设备的迁装、换装及电路割接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单位协助进行,并做好各
项准备工作。
3 . 迁装、换装旧设备在搬迁前应进行单机、通道等主要指标测试,并做好原始记录。搬迁
后应能达到原水平。
1L412012机房设备的抗震防雷接地及环境要求(考试重点)
一、通信设备的抗震措施
1. 机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上梁、立柱、连固铁、列间撑铁、侧旁撑铁等加固成网,构件之
间应按设计图要求连接牢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006真题考点) 。
2 . 通信设备顶部应与列架上梁可靠加固,设备下部应与不可移动的地面加固,整列机架间
应使用连接板连为一体。
3 . 机房的承重房柱应采用“包柱” 的方式与机房加固件连为一体。
4 . 列间撑铁间距应在2500mm左右,靠墙的列架应与墙壁加固。
5 . 地震多发地区的列架还应考虑与房顶加固。
6 . 铺设有活动地板的机房, 机架不能加固在活动地板上,应加工与机架截面相符并与地板
高度一致的底座,若多个机架并排,底座可做成与机架排列长度相同的尺寸。
7 . 抗震支架要求横平竖直,连接牢固。
8 . 墙终端一侧,如是玻璃窗户无法加固时,应使用长槽钢跨过窗户进行加固。
9 . 加固材料可用角钢,也可用槽钢或铝型材,加工机架底座可采用角钢。
二、通信设备的防雷措施
(一)天馈线避雷
1 . 通信局(站)的天线必须安装避雷针,避雷针必须高于天线最高点的金属部分lm以上,
避雷针与避雷引下线必须良好焊接,引下线应直接与地网线连接。
2 . 天线应该安装在45° 避雷区域内(2011案例真题考点: 避雷针高天线1 米及45度角) 。
3 . 天线馈线金属护套应在顶端及进入机房入口处的外侧作保护接地。
4 . 出入站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站处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保安器。
5 . 在架空避雷线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空线等。
6 . 通信局(站)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碍信号灯、彩灯及其他用电设备的电源线,应采用具有
金属护套的电力电缆, 或将电源线穿入金属管内布放, 其电缆金属护套或金属管道应每隔10m
就近接地一次。电源芯线在机房入口处应就近对地加装保安器。
(二)供电系统避雷
1. 交流变压器避雷
( 1 ) 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为负载供电。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外时,宜
在上方架设良导体避雷线。
( 2 ) 电力变压器高、低压侧均应各装一组避雷器,避雷器应尽量靠近变压器装设。
2. 电力电缆避雷
( 1 ) 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内时,其高压电力线应采用地埋电力电缆进入通信局(站),电
力电缆应选用具有金属铠装层的电力电缆或其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通信局(站)。
( 2 ) 电力电缆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接地。在架空电力线路与地埋电力电缆连接处应装设避
雷器,避雷器的接地端子、电力电缆金属护层、铁脚等应连在一起就近接地。
( 3 ) 地埋电力电缆与地埋通信电缆平行或交叉跨越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采用架空
交、直流电力线引出通信局(站)。
( 4 ) 通信局(站)内的工频低压配电线,宜采用金属暗管穿线的布设方式,其竖直部分应
尽可能靠近墙,金属暗管两端及中间应就近接地。
3. 电力设备避雷
( 1 ) 通信局(站)内交直流配电设备及电源自动倒换控制架,应选用机内有分级防雷措施
的产品,即交流屏输入端、自动稳压稳流的控制电路,均应有防雷措施。
( 2 ) 在市电油机转换屏(或交流稳压器)的输入端、交流配电屏输入端的三根相线及零线
应分别对地加装避雷器, 在整流器输入端、 不间断电源设备输人端、 通信用空调输入端均应
按上述要求增装避雷器。
( 3 ) 在直流配电屏输出端应加浪涌吸收装置。
(三)太阳电池、风力发电机组、市电混合供电系统防雷措施
1 . 装有太阳电池的机房顶平台,其女儿墙应设避雷带,太阳电池的金属支架应与避雷带至
少在两个方向上可靠连通,太阳电池和机房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2. 太阳电池的输出地线应采用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线, 其金属护套在进入机房入口处应就近
与房顶上的避雷带焊接连通,芯线应在机房入口处对地就近安装相应电压等级的避雷器。
3. 安装风力发电机组的无人站应安装独立的避雷针, 且风力发电机和机房均应处于避雷针的
保护范围内。 避雷针的引下接地线、 风力发电机的竖杆及拉线接地线应焊接在同一联合接地
网上。
4. 风力发电机的引下电线应从金属竖杆里面引下, 并在机房入口处安装避雷器, 防止感应雷
进人机房。
5. 通信局(站)的接地方式,应按联合接地的原理设计,即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建筑物防雷接地共同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 (2013真题考点)
(四)接地系统的检查
1. 接地系统包括室内部分、室外部分及建筑物的地下接地网。
2. 接地系统室外部分包括建筑物接地、 天线铁塔接地以及天馈线的接地, 其作用是迅速泄放
雷电引起的强电流, 接地电阻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接地线应尽可能直线走线, 室外接地排应
为镀锡铜排。
3. 为保证接地系统有效,不允许在接地系统中的连接通路设置开关、熔丝类等可断开器件。
4. 埋设于建筑物地基周围和地下的接地网是各种接地的源头,其露出地面的部分称作接地
桩,各种接地铜排要经过截面不小于90mm2的铜导线连至接地桩。
5. 接地引入线长度不应超过30m,采用的材料应为镀锌扁钢。
6. 室外接地点应采用刷漆、涂抹浙青等防护措施防止腐蚀。
1L412013天馈线系统的安装要求(考试重点)
一、天馈线系统安装前的准备
1 . 所安装的天线、馈线运送到安装现场,应首先检查天线有无损伤,配件是否齐全,然后
选择合适的组装地点进行组装。在组装过程中,应禁止天线面着地受力,避免损伤天面。 馈
源的安装应轻拿轻放,不能受力,使馈源变形。
2 . 检查吊装设备等所使用的安装工具必须安全完好,无故障隐患等不安全因素。
3 . 依据设计核对天线的安装位置、方位角度,确定安装方案,布置安装天线后放尾绳, 制
定安全措施,划定安装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4 . 检查抱杆和铁塔连接支架的所有螺栓,进行安装前紧固,以防止抱杆不牢固,造成安装
测试后引起天线偏离固定位置, 造成传输故障。 同样, 对于移动天线支架、 卫星天线支架在
安装前,也应仔细检查所有的连接螺栓是否齐全、完好。
5 . 风力达到5级时,禁止进行高空作业;风力达到4级时,禁止在铁塔上吊装天线。雷雨天
气禁止上塔作业。
二、天线安装要求
(一) 基站天线(2012真题考点)
1 . 基站天线的安装位置及加固方式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安装应稳定、牢固、可靠。
2 . 天线方位角和俯仰角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3 . 天线的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应良好,接地电阻阻值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4 . 天线应处于避雷针下45° 角的保护范围内。
5 . 天线安装间距(含与非本系统天线的间距)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全向天线收、发水平
间距应不小于3m。 在屋顶安装时, 全向天线与避雷器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小于2.5m, 智能天线
水平隔离距离应大于2m。
6 . 全向天线离塔体间距应不小于1.5m。
(2012) 在某移动基站的全向天线的安装中,下列图符合要求的是( ) 。
(2012) 在某移动基站的全向天线的安装中,下列图符合要求的是( ) 。
参考答案: C
(二)微波天线、馈源
1 . 安装方位角及俯仰角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垂直方向和水平方位应留有调整余量。
2 . 安装加固方式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加固应稳定、牢固,天线与座架(或
挂架) 间不应有相对摆动。 水平支撑杆安装角度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水平面与中心轴线的
夹角应小于或等于±25° ; 垂直面与中心轴线的夹角应小于或等于土5° , 加固螺栓必须由上
往下穿。
3 . 组装式天线主反射面各分瓣应按设备出厂说明书相应顺序拼装,并使天线主反射面接缝
平齐、均匀、光滑。
4 . 主反射器口面的保护罩应按设备出厂说明书技术要求正确安装,各加固点应受力均匀。
5 . 天线馈源加固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馈源极化方向和波导接口应符合工程
设计及馈线走向的要求, 加固应合理, 不受外加应力的影响。 与馈线连接的接口面应清洁干
净,电接触良好。
6 . 天线调测要认真细心,严格按照要求操作。 当站距在45km以内时,接收场强的实测值与
计算值之差允许在1.5dB之内;当站距大于45km时,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允许在2dB之内。
(三)卫星地球站天线、馈源
1 . 天线构件外覆层如有脱落应及时修补。
2 . 天线防雷接地体及接地线的电阻值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 . 各种含有转动关节的构件应转动灵活、平滑且无异常声音。
4 . 天线驱动电机应在安装前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和通电转动试验,确认正常后再行安装。
5. 馈源安装
(1) 馈源安装必须在干燥充气机和充气管路安装完毕,并可以连续供气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 馈源安装后应及时密封并充气。充气机的气压和启动间隔要求应符合馈源及充气机说明
书规定的条件,以免损坏馈源窗口密封片。 充气后应作气闭试验,应无泄漏。
6. 极化分离器及合路器的安装
( 1 ) 安装前检查连接极化器的直波导应无变形,内壁应洁净,无锈斑。
( 2 ) 在施工中,严禁任意调整极化分离器及合路器。安装时,应整体与馈源及其他波导器
件连接。 如限于结构特点必须拆开安装时, 应在拆卸前做好标记, 重新安装时准确按原标记
恢复。
( 3 ) 安装过程中严防异物掉进馈源系统,严禁手扶馈源内壁。
(四) GPS天线
1. GPS天线安装方位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 GPS天线应安装在较开阔的位置上, 并保持垂直, 离开周围金属物体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
2m。 应保证周围遮挡物对天线的遮挡小于或等于30° , 天线竖直向上的视角应大于或等于120
° 。
3. GPS天线应处在避雷针顶点下倾45° 保护范围内。
三、馈线安装要求
(一)移动基站馈线系统和室外光缆
1 . 馈线的规格、型号、路由走向、接地方式等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馈线进入机房前应
有防水弯,防止雨水进入机房(2012案例真题考点: 按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要求,馈线进
入室内应采取哪些措施) 。馈线拐弯应圆滑均勻,弯曲半径应大于或等于馈线外径( d ) 的
20倍(软馈线的弯曲半径应大于或等于其外径的10倍),防水弯最低处应低于馈线窗下沿,
2 . 馈线衰耗及驻波比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3 . 馈线与天线连接处、与软跳线连接处应有防雷器;馈线在室外部分的外保护层应接地连
接,外保护层的接地位置应在天馈线连接处、馈线引入机房在馈线窗外。
4 . 室外光缆布放应符合设计要求,冗余部分应整齐盘绕,并固定在抱杆上。
5 . 光缆布放时,禁止用力拉拽和弯折,禁止打开光缆接头上的保护盖和触摸纤芯。
6 . 室内设备上方垂直部分应使用尼龙搭扣缠绕,尼龙搭扣间距宜为10〜20cm; 室内走线架
上应采用扎带绑扎方式。
7 . 室外部分应采用皮线绑扎方式,先松紧适度地沿光缆缠绕3〜5圈,再将缠绕好的光缆固
定在室外走线架每根横档上,皮线绑扎结扣应设置在走线架背面,结扣需修剪整齐。
8 . 光缆从室外进人室内,可独立使用一个馈线孔,入室前应作防水弯。防水弯应与同期进
人机房的馈线弯曲一致。
9 . 光缆绑扎应顺直、整齐、美观,无交叉和跨越现象。
10 . 光缆端头插接室外单元设备时, 应对齐设备上的卡槽, 再轻缓地将端头推入, 并将光缆
固定。
11 . 光缆两端应安装标识牌, 标识牌内容应统一、 清晰、 明了。 标牌应用扎带挂在正面容易
看见的地方,应保持美观、一致。
(二)微波馈线系统
1 . 馈线路由走向、安装加固方式和加固位置等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 . 馈线出入机房时,其洞口必须按工程设计要求加固和采取防雨措施;馈线与天线馈源、
馈线与设备的连接接口应能自然吻合,馈线不应承受外力。
3 . 馈线安装好后必须按工程设计要求接好地线,并做好防腐处理馈线系统安装完后应做密
封性试验,馈线保气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4 . 安装的硬波导馈线应横平竖直、稳定、牢固、受力均匀, 加固间距为2m左右,加固点与
软波导、 分路系统的间距为0.2m左右。 同一方向的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硬波导馈线应互相平行。
5 . 安装的软波导馈线的弯曲半径和扭转角度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标准要求。安装的椭圆软波
导馈线两端椭矩变换处必须用矩形波导卡子加固, 以便橢圆软馈线平直地与天线馈源、 设备
连接,达到自然吻合。椭圆软波导应用专用波导卡子加固,其水平走向的加固间距约为lm,
垂直走向的加固间距约为1.5m,拐弯处应适当增加加固点。
(三)卫星地球站馈线系统
1 . 同轴电缆及波导馈线的走向、 连接顺序及安装加固方式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馈线应留
足余量,以适应天线的转动范围。
2 . 波导馈线连接前应先将其位置调好,使法兰盘自然吻合,先用销钉定位,装好密封橡皮
圈, 然后再用螺栓连接紧固。 加固时, 除可略向上托以消除因重力下垂以外, 不允许波导馈
线在其他方向受力(如向下压或向左右扳)。装好的波导馈线接头的橡皮圈不得扭绞或挤出
槽外。当法兰盘不能自行吻合时,禁用螺栓强行拉紧合拢,以免波导管受附加应力而损伤。
3 . 同轴电缆馈线转弯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2倍, LDF4-50欧姆同轴电缆转弯的曲
率半径应不小于125mm; 室外同轴电缆接头应有保护套,并用硅密封剂密封。
4. 波导馈线和低损耗射频电缆外导体在天线附近和机房入口处应与接地体作良好的电气连
接。
5 . 矩形波导馈线自身应平直,其走向应与设备边缘及走线架平行。
6 . 椭圆软波导转弯时,长、短轴方向的曲率半径均应符合馈线设计要求,扭转角不得大于
馈线设计允许值。
四、 塔放系统和室外单元
1 . 塔顶放大器和室外单元的安装位置和加固方式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 . 塔顶放大器和室外单元的各种缆线宜分层排列,避免交叉,余留的缆线应整齐盘放并固
定好。
3 . 塔顶放大器和室外单元与馈线、天线之间应匹配良好,做好可靠连接后,接头处应做防
水、防雷处理。
4 . 连接到塔顶放大器和室外单元的室外光缆接头(航空头),必须按照接头上的卡槽固定
好位置,并按要求做好防水处理。
5 . 电源线从室内防雷箱布放至天面室外防雷箱,路由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绑扎在走线架横
档上。
6 . 室内部分用扎带扎固的,应采用下面平行上面交叉方式,扎带头朝向应一致,扎带松紧
应适度。
7 . 室外部分可用皮线绑扎, 先用皮线将电源线缠绕3〜5 圈(圈数保持一致) , 然后绑扎在
室外走线架横档上,每档均应做绑扎。皮线结扣应留在走线架背面,结扣需修剪整齐。
8. 电源线
( 1 ) 电源线必须整根布放,绑扎应整齐美观,无交叉和跨越现象。
( 2 ) 电源线在进入机房前应做防水弯。
( 3 ) 电源线室外部分应做防雷接地,接地线一端铜鼻子与室外走线架或接地排应可靠连接,
另一端接地卡子卡在开剥外皮的电源线外隔离层铜网上,应保持接触牢靠并做防水处理, 电
缆和接地线应保持夹角小于或等于15° ; 接地线方向应指向接地点方向,并保持没有直角弯
和回弯。电源线长度在10m以内时,需两点接地,两点分别在靠近天线处和靠近馈线窗处;
电源线长度在10〜60m以内时,需三点接地(2013真题考点) ,三点分别在靠近天线处、馈线
中部和靠近馈线窗处;电源线长度超过60m,每增加20m,应增加一处接地。
(2013) 塔顶放大器电源线长 30 米, 需要几处接地,地线与电源线夹角角度是多少 P117
A 1 处和 10 度 B 2 处和 10 度
C 3 处和 10 度 D 4 处和 10 度
参考答案: C
1L412020传输和交换系统的测试
1L412021传输系统测试
传输系统测试包括传输设备(网元级) 的性能测试和传输设备系统(系统级) 的测试。
—、传输设备网元级测试(考试重点)
(一) SDH设备测试
1 . 平均发送光功率:测试所用仪表主要有图案发生器、光功率计,其中图案发生器不是必
需仪表,仅当一些设备需要在输入口送信号,输出口才能发光时选用。
2 . 发送信号波形(眼图):测试所用仪表主要有通信信号分析仪(高速示波器)。
3 . 光接收机灵敏度和最小过载光功率:指输入信号处在1550nm区,误码率达到10_12(2010真
题考点) 时设备输入端口处的平均接收光功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测试所用仪表有SDH传输分
析仪(包括图案发生器、误码检测仪) (2012真题考点) 、 可变衰耗器及光功率计。
(2012) 可以用于测试SDH设备光接收器灵敏度的仪表有( ) 。
A 传输分析仪 B 光谱分析仪
C 光功率计 D 多波长计 E 通信信号分析仪
参考答案: AC
4. 抖动测试
抖动(定时抖动的简称) 定义为数字信号的特定时刻(如最佳抽样时刻) 相对其理想参考时
间位置的短时间偏离。 抖动测试主要仪表有SDH分析仪(含抖动模块) , 主要测试项目如下:
(1) 输入抖动容限及频偏: 是指SDH设备接口输出端在不产生误码的情况下, 允许输入端信号
携带抖动(或频率偏离)的最大极限值。
(2) 输出抖动(2013真题考点) : 也称固有抖动, 是指SDH设备的支路和群路端口, 在输入端正
常无人为抖动和频偏输入的情况下,输出端所产生的最大抖动。
(2013)下列测试值中, 哪个值越小越好( )。
A 输入抖动容限 B 输出抖动
C 输出光功率 D 输入光功率
参考答案: B
(3) SDH设备的映射抖动和结合抖动:映射抖动是指由于SDH设备解复用侧支路映射而在PDH
支路输出口产生的抖动;结合抖动是指SDH设备解复用侧由于支路映射和指针调整结合作用
而在PDH支路输出口产生的抖动。
(4) 再生器抖动转移特性:指设备输出信号的抖动与所加输入信号的抖动之比依抖动频率变
化的关系。一般用抖动传递函数来表示。
(二)波分复用设备测试
1 . 波长转换器(OTU) 测试(2006、 2012案例真题考点: 在甲乙两站的测试中, OTU的哪些
测试用到光谱分析仪? )
(2013 案例真题考点: 测试 OTU 指标, 接受机的灵敏度的测试、最小边模抑制比、最大-20DB
带宽分别需要的哪些仪表?答: 接受机的灵敏度的测试: SDH 传输分析仪、 光功率计、可
调光衰耗器最小边模抑制比、 最大-20DB 带宽分别所需要的仪表: 光谱分析仪或多波长计仪)
波长转换器(OTU) 测试项目与SDH设备测试项目基本一致的。
(1) 平均发送光功率
(2) 发送信号波形(眼图)
(3) 光接收机灵敏度和最小过载光功率
(4) 输入抖动容限
(5) 抖动转移特性
(6) 中心频率与偏离:是指在参考点,发射机发出的光信号的实际中心频率,该值应当符合
设计要求。 设备工作的实际中心频率与标称值的偏差称为中心频率偏离, 一般该值不应超出
系统选用信道间隔的± 10%。测试主要仪表为多波长计或光谱分析仪。
(7) 最小边模抑制比:指在最坏的发射条件时,全调制下主纵模的平均光功率与最显著边模
的光功率之比。测试主要仪表为光谱分析仪。
(8) 最大-20dB带宽: 指在相对最大峰值功率跌落20dB时的最大光谱宽度。 测试主要仪表为光
谱分析仪。
2 . 合波器(OMU) : 测试仪表有可调激光器光源、偏振控制器、光功率计,主要测试项目:
( 1 ) 插入损耗及偏差:是指穿过OMU器件的某一特定光通道所引起的功率损耗,插入损耗偏
差则是插入损耗测试值与插入损耗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 2 ) 极化相关损耗:指的是对于所有的极化状态,在合波器的输入波长范围内,由于极化
状态的改变造成的插入损耗的最大变化值。
3. 分波器(ODU) : 测试仪表有可调激光器光源、 偏振控制器、 光功率计和光谱分析仪, 测试
项目如下:
(1) 插入损耗及偏差: 插入损耗是指穿过ODU器件的某一特定光通道所引起的功率损耗, 插入
损耗偏差则是插入损耗测试值与插入损耗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2) 极化相关损耗:指的是对于所有的极化状态,在分波器的输入波长范围内,由于极化状
态的改变而造成的插入损耗的最大变化值。
(3) 信道隔离度: 分波器中, 每个输出端口对应一个特定的标称波长, 从第i路输出端口测得
的该路标称信号的功率, 与第j路输出端口测得的串扰信号的功率巧之间的比值。
(4) 中心波长与偏差:可使用多波长计代替光谱分析仪进行测量。
4 . 光纤放大器(OA) 测试(2006、 2009真题考点) : 主要测试仪表有光谱分析仪和光功率计,
主要测试项目如下:
( 1 ) 输入光功率:是指当光纤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光功率在规定的输出功率范围内,并使其
性能能够保障时,光纤放大器输入信号光功率。工程中只做记录。
( 2 ) 输出光功率:是指当光纤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光功率在规定的输出功率范围内,并使其
性能能够保障时,光纤放大器输出信号光功率。工程中只做记录。
( 3 ) 噪声系数:是指光信号在进行放大的过程中,由于放大器的自发辐射(ASE) 等原因引
起的光信噪比的劣化值,用dB度量。
(4 ) 光监测信道(OSC) 的光功率、工作波长及偏差。
(2009) 进行波分复用设备测试时,光监测信道的光功率和工作波长及偏差是( ) 的主要
测试项目。
A.波长转换器(OTU) B.合波器(OMU)
C.分波器(ODU) D.光放大器(OA)
参考答案: D
(三) PTN(分组传送网) 设备测试
1. PDH、 SDH接口性能测试:此类端口测试方法和内容与SDH设备测试项目和指标要求相同。
2. 以太网接口性能测试:测试方法与SDH、 WDM相同的仅列出项目。
( 1 ) 平均发送光功率。
( 2 ) 接收灵敏度和最小过载光功率。
( 3 ) 吞吐量:是指设备可以转发的最大数据量,通常表示为每秒钟转发的数据量。测试仪
表为以太网网络分析仪。
( 4 ) 时延:是设备对数据包接收和发送之间延迟的时间,单机测试的数据主要体现网络节
点设备的性能。
( 5 ) 过载丢包率:是指设备在不同负荷下转发数据过程中丢弃数据包占应转发包的比例,
不同负荷通常指在典型数据包长下从吞吐量测试到端口标称速率。
( 6 ) 背靠背:指端口工作在最大速率时,在不发生报文丢失前提下,被测设备可以接收的
最大报文序列的长度,反映设备对于突发报文的容纳能力。
3. ATM接口性能测试: 主要测试端口环回功能、 交换容量、 信元传送优先级、 信元丢弃优先
级和最大流量测试。由于项目实际使用较少,不再赘述。
二、传输设备系统级测试:包括系统性能指标测试和系统功能验证两部分。测试项目:
1 . 系统误码测试: 包括SDH、 PDH各速率接口的数字通道误码测试, DWDM光通道误码测试。 (2007
真题考点) 测试主要仪表有SDH分析仪(包括图案发生器、误码检测器)。
2 . 系统输出抖动测试: 包括OTU和SDH、 PDH各速率接口的输出抖动(无输入抖动时的输出抖
动)。
3.DWDM光信噪比测试。主要测试仪表有光谱分析仪。
4.SDH、 PTN系统复用段和通道保护倒换业务中断时间测试。
5. PTN系统以太网接口主要包括链路时延和长期丢包率测试, ATM 接口包括信源丢失率和信
元差错率测试。
6 . 设备冗余保护功能验证。
7 . 交叉连接设备功能验证。
8 . 网管功能验证。
1L412022交换系统测试
一、交换机硬件测试
(一) 加电测试前的检查内容: 保护接地、 直流工作电压、 机架标识、 熔丝规格、 选择开关、
电源布线、接线。
(二)硬件检查测试
二、 系统检查测试: 系统的建立功能、 系统的交换功能、 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 系统的信号
方式及网络支撑。
三、工程初验测试项目 : (考试重点) 可靠性测试、障碍率测试、性能测试、局间信令与
中继测试、接通率测试、维护管理和故障诊断、数字网的同步与连接、传输指标测试。
1 . 可靠性测试包括分群设备的可靠性、分散设备的可靠性、处理机再启动指标、初验测试
期间软件测试故障、长时间通话测试。
2 . 障碍率测试包括对本局、局间环测、长途、特服、新业务号的呼叫测试,测试障碍率可
采用模拟呼叫法,并可用服务观察的抽样统计进行核对,然后统计得出障碍率。
3. 性能测试,交换系统的基本性能测试项目主要(2012真题考点) : 市话呼叫测试;国内、 国
际长途呼叫测试;特种业务和录音通知测试;非话业务测试。
(2012) 交换系统安装工程检测中,特种业务和录音通知测试是( )的主要项目。
A 可靠性测试 B 性能测试
C 障碍率测试 D 局间信令与中继测试
参考答案: B
4. 局间信令与中继测试: (1) 局间信令测试; (2) 中继测试
5 . 接通率测试(2010真题考点)
(1) 局内接通率测试: 用模拟呼叫器进行大话务量呼叫, 至少将60个主叫和60个被叫, 集中
接入系统的数个用户级上,使其在接近满负荷状况下进行模拟运行,呼叫总数为10万次, 统
计局内接通率;同时通过服务观察2万次的呼叫记录,统计局内接通率,两者的指标应达到
99.96%以上。
(2) 局间接通率测试: 用人工呼叫方法或使用模拟中继呼叫器对每个直达出入局的指定测试
号码各呼叫200次。数字局间接通率应达到98%以上。
(2010) 交换系统障碍率、接通率测试采用的仪器是( )。
A.传输分析仪 B.模拟呼叫器
C.光谱分析仪 D.多波长计
参考答案: B